|

書評|冬夜三部曲|霜凍大地上的魔法傳說

最後更新日期 2023/03/22

雖然有點晚了,2022年我才拜讀這在20年入圍雨果獎的作品,但正因為是烏俄戰爭爆發的這一年,我認為這是更好的時機去透過這部優秀的作品,認識「俄羅斯-烏克蘭-斯拉夫」的文化。

我知道烏俄戰爭已經讓大家壓力很大了,放心,冬夜三部曲(熊與夜鶯、少女與魔馬、重生的女巫)不會牽扯到任何現代的爭議,即便這是以真實歷史作為背景設定而建立的故事。豐富的故事性與神祕感,就如同封面帶給人的感覺,那麼地栩栩如生與鮮明,卻又同時難以定義眼前的事實。

真的超超喜歡冬夜三部曲,但寫小說介紹文最困難的就是,如何傳達對作品的熱愛之餘,不要破壞讀者對於故事的體驗(就是別暴雷啦!)所以,下面我會用不同的面相,盡可能地不提到故事走向,來傳達我對這部作品的想法。希望看完後的你,也可以火速去翻開《 熊與夜鶯》的第一頁!如果已經看過的人,也可以留言跟我分享你對《 冬夜三部曲》的想法!

俄羅斯文化

「戰鬥民族」、「東正教」、「蘇聯」、「西伯利亞很冷」。說真的,大部分的人(或是只有我除了這幾個標籤之外,想像不出來羅斯人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。台灣人對東斯拉夫民族的認識,大大地被西方政權與媒體所影響,不了解的程度,大概就像歐洲人不認識誰是月下老人吧!

以我的經驗,俄羅斯人就是一般人,我的研究所學長與潛水教練,並沒有帶給我歐美政權所型塑的「俄羅斯人」的感覺。反而,我在冬夜三部曲內遇見了他們。

我的學長,有艾列克桑德修士(沙夏)的身形,以及深沉的內斂;我的教練,有狄米崔·伊凡諾維奇(莫斯科大公)的熱情、豪邁與自信。他們有著世人熟悉的人格特質,只是以俄羅斯的方式呈現。

雖然我沒有在現實生活中認識斯拉夫女性,但很高興地,大眾媒體喜歡強調的「嬌柔美艷、宛如仙女、真人版洋娃娃、blablabla」等,只從男性視角看待俄羅斯&烏克蘭女性的描述,鮮少出現在故事內。更多的是(女)主角 – 瓦西婭,做為一個人,如何在東正教、羅斯神話、戰爭與世俗禮教等,框架和衝突間成長的故事。

「俄羅斯民間童話」,中文宣傳大部分如此描述故事的傳說根據。但俄羅斯是個在蘇聯解體後成立的政治實體,不能直接代表其文化根源關於故事背景,更正確的說應該是,基輔到莫斯科與其周圍的這片土地上的傳統宗教文化。像是中國是個政治實體,但並非所有共享華人文化的人都是中國人。

故事的背景年代即設定在14世紀末,羅斯地區的各公國團結起來抵抗金帳汗國。該戰役名為「庫里科沃之戰」,是對於羅斯民族認同相當重要的一場戰役。而韃靼軍(汗國)與莫斯科聯軍的軍力差距,也讓這場勝仗充滿了神話色彩,也就有許多作者可以發揮想像力的地方了。

用童話描述也不太正確。我們不會說媽祖(海神)、土地公(土地神)、地基主(家神/家靈)等等神明是童話腳色。在《冬夜》中都會看到羅斯神話與台灣文化對應的神祗或是精靈,所以說在強盛的基督教進入之前,不論是冬王、熊、午夜女士、巴巴亞嘎都不只是童話、故事、異教甚至邪教,祂們是確確實實存在並影響文化的宗教神祗。

關於各地宗教,有特殊的一點值得注意。神祗通常會與特定的自然連結在一起,當地人民對於自然的認知會決定,代表自然狀態的神祗的強弱與否。例如:北歐神話的索爾與希臘的宙斯都是雷神,而媽祖是能讓颱風轉向的海神。各位不妨注意看看,《 冬夜》中是代表哪些自然現象的神祗,擁有相對強大的法力吧!

作者與翻譯

有時間的話,我一定會補看原文版的內容,想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感受作者創造出來的世界。但我也相當推薦與推崇,目前讀到的翻譯版本!

舉封面為例。差很多對吧,原版與中文版封面,而且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除了第一部《熊與夜鶯》是直接翻譯《 THE BEAR AND THE NIGHTINGALE》外,第二、三部的中文名稱都與原文書名不同。我認為《熊與夜鶯》本身就是充滿異國與奇幻色彩的名稱,直譯是相當好的。而「高塔上的女孩」和「女巫的冬天」這兩個書名,我認為是需要對歐洲文化有較深認識的讀者,才比較能感受到其脈絡,純粹從中文看起來,並無法感受到特別之處。

比起原版封面的磅礡感(還以為是權力的遊戲),我對於神話與魔法世界的神祕更有興趣,而《少女與魔法》和《重生的女巫》,就取名地很符合我的胃口。

「清晨藍中帶灰的冰上飄著捲捲迷霧,結凍的水旁圍著一圈古木,漆黑枝幹有如朝天的手掌。霜凍讓地面銀光閃閃,四面八方全是擺脫冬日束縛的水在呢喃。森林裡有一隻鶇鳥鳴叫,到處都見不到馬的蹤影。」
「一道黑影劃開都城的心臟,彷佛神在夜裡伸下巨掌,指尖滴著火苗。」

作者凱薩琳‧艾登(Katherine Arden)筆下的世界,其讓人醉心的不只在於描述魔法的神奇,更在於作者對自然的敘述。譯者穆卓芸的文字,我對其沉醉的程度不亞於對作者的崇拜。或許看了原文後會有不同的感觸,但羅斯的酷寒、分不清來自森林還是心底的黑暗、抵抗慾望的掙扎甚至是對自我瘋狂的愧疚,種種感官都從文字內感受到了。

感受泛靈信仰的魔幻

多莫佛伊
多莫佛伊

雖然都是歐洲魔法故事,有些評論會拿《哈利波特》與《冬夜》做比較,在文化的角度上,我認為是無法直接對比的。相比霍格華茲世界,《冬夜》故事裡面的腳色除了少數的魔法生物外,大部分都是有獨立意識的謝爾特

謝爾特:一般人看不見,但同住在世界上的生物-靈體。書中作為羅斯傳統信仰裡的精靈與妖怪總稱。東正教視其為惡魔。

不論是我們熟悉的道教、原住民的傳說還是日本的神道教,泛靈信仰對於生在亞洲的人來說,都不是陌生的觀念。所以說,要讓亞洲讀者覺得驚奇,光是羅斯神話的設定是不夠的。且如果寫得太過神奇,神奇到讓人不覺得這些神靈是真的存在,那又更不能說服我們。

譬如說,在基督教信仰中長大的孩子,與在亞洲宗教中長大的孩子,假設真的看到「多莫佛伊、地基主」(家神、家庭守護神),兩者的反應一定會差很多。一個是看見了一神信仰中的惡魔,一個是看見平常供奉的神明。

好在作者的學術背景,讓她對於羅斯文化與宗教有深刻的理解,正確地闡述泛靈信仰世界觀的同時,帶入了巫術與魔幻。以史實為故事的架構背書,並在歷史的空隙間,用魔法豐富了故事性。

總之!我的敘述就到這邊了。雖然關於忌妒、怨恨、粉紅泡泡、愧疚、掙扎等等情緒還有許多想講,但再多就會暴雷了吧。還沒看的人趕快手刀去買起來,看過的人也可以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唷!

• 讀墨:點這!
• 博客來:點這!
• 讀冊:點這!
• 更多閱讀心得:一起來當書蟲吧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