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評|查令十字路84號|重回書信年代的美好
最後更新日期 2023/03/22
來自於真實信件組織而成的這本書,除了呈現尋書、買書的過程外,也呈現了時空背景之下人生的生存方式,以及當時美國與英國的經濟差別。有些人物雖然只寥寥提及幾個文字,卻留下了彷彿看完此人一生的感覺。我想,除了熱愛閱讀的人會愛這本書外,專注生活、珍惜人與人間交流的人,也能從書中得到不少的體會與共鳴。
原文書名:84 Charing Cross Road 作者:海蓮.漢芙 / Helene Hanff 類型:非虛構 / 美國文學 / 傳記 出版年份:1970 我的評分:4/5 (小品書中的legend)
1949年,一封從紐約寄到倫敦查令十字路84號-「馬克與科恩書店」的信中,女作家海蓮附上一份,她在美國苦苦尋找不到的書籍清單。隨著報價單、款項、書本來回跨越大西洋,海蓮不受拘束的提筆方式,吸引了書店的職員們,串聯起這段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情誼。
我並不是在電影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中得知這本書,卻也跟這部電影有點關聯。今年參加泳渡日月潭時,入住了一間擁有4公尺高大書牆的民宿,而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就擱在書牆的角落一格。民宿主人一邊提到電影,一邊順手拿起這本書給我。
「就是這本了。」有時候在書店找書找了許久,翻到某本書的某一章節,幾個字之後,突然在腦中浮現出來的感覺。當我正讀完海蓮寄給馬克與科恩書店的第一封信時,就確定了,這本薄薄的小品書,會帶給我超越閱讀時間的滿足感。
*閱讀時,請務必直接從第一封信開始讀起。不要讀任何的介紹文字,包括書的背面、作者介紹、推薦序等等,這樣會是最好的閱讀體驗。
如果街角有間舊書店,你還會寫信給大西洋另一端的書店,請對方幫你找書嗎?
就是因為作者這麼懶?!或是說她對英倫的憧憬,所以才透過不斷地書信往返,構築出這一段美好的故事。沒有大綱,沒有開頭當然也沒有結尾,一封封的信件傳達出的是,二戰剛結束的年代,倫敦與紐約,隔著大西洋的兩座大城市中,人們生活的故事。
20餘年的魚雁往返,當然不可能每一封信都收錄於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。那些信件的空白時間,是最令人揪心的,每每看著下一封信的故事進程,都不斷地想著,幾天、幾月、幾年的時間內,發生了什麼,又錯過了什麼。
我不會說這是畢生一定要讀的那種書,但如果錯過了會很可惜,如果你也熱愛閱讀的話。身為文字工作者(作家)的作者,對於書的排版、編輯、包裝都有高度的要求,更別說是內容本身;作為書店的經營者與員工們,對於書都抱持著相當的熱忱。雖未明確寫出,卻能從書信的字裡行間去感受到,雙方對於能到知己是多麼地開心,以及熱切地希望能見到對方。
「我最討厭讀那些虛構的故事了」海蓮.漢芙於其中一封信裡寫道。
這句話我不那麼認同,但如果可以得像海蓮一樣,即使畢生未獲得龐大財富,卻終其一生活在自己熱愛的事物當中,對擁有如此生活模式與滿足感的人來說,或許花時間去看虛構的故事,的確略嫌浪費了。
「我最討厭讀新書了」海蓮.漢芙於另一封信裡寫道。
先別急著對作者下定論。她就是這麼地特別,僅僅是短短信中的文字,就令人著迷於她的人格特質。海蓮熱愛蒐集「書」,但必須是她讀過,她認同的內容,最好是華美的精裝版來包裝她所認為是寶藏的內容。當然,如果只是金玉其外的書,海蓮批評起來也是不留餘地。至於她如何「幽默」地數落那些書,就請自行翻開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吧!
目前的工作,任何一個普通的早晨,打開郵箱就是70.80封電子郵件。扣掉例行事務外,要認真回的郵件也都有十幾封。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不論寄給誰的郵件,格式都差不多,用詞也都相同,甚至多的時候是直接複製類似的信件內容貼上了事。網路時代讓書信往返的時間縮地非常短,有時光是對方遲了半小時沒有回訊息,自己內心的肥皂劇就演了10集。
當了國際業務之後,才第一次了解到什麼叫做「寫信」。光纖再快,也沒辦法跨越人類需要睡覺的時間差。因此,一封郵件,其內容要如何讓8小時之後才能讀信的人,能夠清楚接受資訊,並在自己睡醒前的時間內,將下一步驟完成,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
開始閱讀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後,我開始在信中加入些與業務內容無關,但與書信雙方有關的句子。譬如軒嵐諾颱風擦過台灣沒有造成傷害後,能量變得更強往韓國去,我便在信中提及了颱風,並詢問一下韓國的狀況。
意外地,對方有好好地回覆這些句子。或許是基於禮貌,也或許是上班很無聊,大家其實都希望能有不一樣的插曲。
「這才是書信的魅力吧!」
用最短的文字,盡可能拉近雙方的關係,雖然見不到面,卻能在對方的人生中佔上一個位置。像是海蓮與書店中的各位一樣。
• 讀墨:點這! • 博客來:點這! • 讀冊:點這!
• 更多閱讀心得:一起來當書蟲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