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島 | AIDA2三天過課心得 in Oceanian 綠島潛水背包客棧
最後更新日期 2023/03/29
想寫一篇能夠給所有人看得的文章。不論是會游泳的人、怕水的人、有浮潛過的、還是已經有AIDA2證照的人,希望這些文字能傳遞學習自潛的過程中帶給我的感動與反思。接下來,來看我在綠島是如何拿到自潛證照的吧!
AIDA2 是什麼?
AIDA縮寫來自於法文的”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e l’Apnée”。1992年於法國建立的「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」,目前定址於瑞士的蘇黎世。
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潛水課程系統,如:AIDA、CMAS、DIWA、PADI、Molchanovs等(不只這些),而AIDA自潛教育系統的目標是:以科學系統化的方式傳遞安全的自潛方式,安全地享受自潛的樂趣。
AIDA2則是給所有初學者的入門課程,內容有理論學科、平靜水域以及開放水域課程, 並學習閉氣技巧、平衡耳壓與生理學知識 ↬ 綠島 | Oceanian潛水背包客棧,綠島3件事的最佳解!
為什麼玩水要考照?拿到證照後可以做什麼?
除非是要當自潛教練,需要一路考各種證照,否則有沒有通過AIDA2其實不重要。不像是水肺潛水,在國外,有許多潛點是需要水肺證照才能進行水下活動的。自潛活動只要不怕水,水性夠,其實沒有人會阻止你下海 (下圖是在蘭嶼時no fin下潛)。那麼,花1萬多元學自潛的用意是什麼呢?
1.學習正確的下潛方式
水中的壓力與突發狀況,若沒有良好知識與技巧,很容易造成身體傷害,甚至危及生命
2.認識自潛運動
比起身體能力,自潛的訓練更傾向於心靈層面,這些內化的知識是需要與教練不斷溝通才能體會到
3.學會自救與救人
學不會大深度下潛無所謂,但一定要學會急救,自救與救人都是
4.認識潛伴
水下運動最忌諱自行前往,透過課程,可以認識程度相當且受過救援訓練的同儕,未來從事水下運動時可以一同前往
AIDA2 證照真的可以「幹麻」欸!
拿到證照後也過了快兩年,期間去到不少地方潛水,發現有無證照影響最多的就是在「請導潛」時這兩點:
- 導潛的收費
- 潛點的選擇
雖說2022年後AIDA2過課標準下修為「恆重下潛12公尺」就可以通過,但能獲得證書就表示,作為一個業餘潛水員你具有基本保護自己的能力。帶領導潛的教練對於有基礎能力的潛水員,除了會比較放心外,也較有機會帶你前往難度較高的潛點。
「再怎麼厲害的教練,在30M深度以下的成功救援機率都會大幅下降。」某次導潛時教練跟我這麼提到。
潛水教練本身就是充滿風險的行業,帶導潛除了要顧及客人的安全外,當然也不會想拿自己的生命賭博。如果這個客人連AIDA2都沒有,除非他很有錢可以直接叫船潛,不然遠一點、深一點的潛點,我想教練們是不太願意接的。
但安全性的考量,每個教練不同,也就比較不好舉例子。但價格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去越南潛水時,潛店直接跟我表明,有證照的人裝備可以用借的,而沒有證照的人必須要負擔租金。此外,有些在台灣的潛店,即使都要付租金、押金了,沒有AIDA2證照的話,潛店是連租都不給租的!
過課好處多多,大家趕快Oceanian的課程約起來吧!
AIDA2的通過標準&上課方式
報名考試基本條件 | ① 身體健康,年滿18歲以上 (16、17歲需獲得父母或監護人同意) ② 平游200米以上 |
通過課程標準 | ① 學科筆試測驗正確率75% ② 靜態閉氣2分鐘 ③ 動態平潛40米 ④ 恆重下潛16~20米(已經調降為12米!) ⑤ 五至十米水中救援 |
課程長度 | 三天兩夜 |
學科內容包含一些基礎的人體生物學與運動學,解釋肺部氣體在不同的水壓下會有如何的變化。零零總總很多細項,會花掉三天內的大部分時間,實際水下操作的比例會比想像中少,但真的下水後才能體會,關於壓力與身體的知識,在那個完全不同於陸地的世界中有多麼地重要。我選擇的考試機構是綠島的「Oceanian綠島潛水背包客棧」,學科的上課地點會在民宿客廳(下圖),以及民宿門口的「離海五分鐘」咖啡廳上課。
第一天早上的學科結束後,馬上就讓我們嘗試如何科學地閉氣,所有人躺在瑜珈墊上,盡可能地讓心情與思緒平穩,一邊抵抗呼吸渴望一邊透過閉氣了解身體的運作方式。
當天我很順利地在教練的指引下,閉氣時間達到4分14秒,其他同學也都輕鬆超過2分鐘。但實際上,靜態閉氣測驗必需漂浮在水面上測試,Oceanian是讓我們在「小油窟」測驗,本來那邊平時是非常平靜的小淺灘,但上課的幾天正好是颱風形成期,水面晃到以為自己是在海面上。
雖然當天同學都有通過2分鐘測驗,但水面的晃動與海水接觸時的緊張,讓最佳成績都大打折扣,也讓我了解到關於海洋的所有事,都只有在與它接觸時,才能真正地開始了解。
實際下海是在第二天,教練帶我們到「馬蹄橋」旁的海灣。首先會間隔25米綁兩顆浮球,讓學生在之間來回測驗「平潛40米」,看大家都適應水中活動時才會進一步讓我們嘗試下潛。當天馬蹄橋灣內的水深是14米,這天很幸運地我的狀況不錯,也沒有任何鼻腔或額竇的問題,幾次下潛後就直接到底,也是同梯7人中唯一成功下潛的人。
本來想趁著良好的狀態直接三天過課,但颱風表示非常不同意,僅僅過了一晚,浪就變成上圖的樣貌,無奈地AIDA2課程只能延期了。大部分同學都趕著颱風登陸前離島,避免困在島上對不起自己的特休。剛好在gap time的我就多待了幾天,等風平浪靜後把最後的16米潛完,拿到證照。
下面厲害的照片,是教練威智幫我拍的,選擇Oceanian考照的最大福利就是,三位教練都是專業的水下攝影師,不論潛不潛得下去,上完課都會有厲害的照片能讓你跟朋友分享。威智的ig與作品在這~
所以,三天內過課,難嗎?
我覺得難,也不難。
學習潛水這件事本身,很難用難、不難來簡單劃分,之中須考量的因素相當地多,甚至我會覺得是人與大海是否有緣份,或大海是否想讓你下水,來決定學習潛水的難易與否。
我本身的運動背景是:運動神經不錯、曾經是游泳隊、沒上過課不用蛙鞋就能潛到10米、免手平壓。
坦白說,上課前我就知道自己「很大機率能夠輕鬆過」,也很質疑是否有上課的必要,但就如同文章前面寫得,過課與否沒那個重要,而是透過課程認識海水與自己的身體。雖說自身水性很好,但也因為水性好,我深知水有多恐怖,上課的過程中我其實都是非常緊張的,如何在極端環境下依舊保持冷靜與放鬆,是我在課程中收穫最大的部分。
網路上有許多文章會提到,會游泳與否跟能否成功學會自潛沒有關係,或許對那些人是,但我不這麼認為。有可能那些人是天生神力,也有可能是領悟力高強,當然也有可能是當天狀況奇佳,總之,一個過課率10%~15%的課程,我們不應該因為「倖存者偏差」就低估這件事情的挑戰性。會游泳不代表就會潛水,但至少會讓你不那麼怕水,如果連下泳池都會緊張了,那水下超過10米的距離,絕對只會讓人更不舒服而已。
以下幾種情況會是無法通過的狀態:
游泳隊員但耳咽管過窄無法平壓、能下潛16米但腔內過薄容易流鼻血(這會被視為無法成功調適壓力)、平靜水域水性好但會害怕深海、過度怕冷導致緊張、蛙鞋踢不好…等。
寫這些要表達的不是我多有天分,而是我有多幸運,幸運地能被大海所接受。帶我認識潛水科學的一位哥哥,就是因為先天條件無法拿到AIDA2證照(當然他也不想啦),但他對於潛水的熱忱與研究,讓我十分欽佩,一個人對於事物的專注與熱血總是使人著迷。我的條件註定就是比他更能適應水下壓力,他也可能註定無法比我更自在於水中,但這些都不會影響他對海洋與潛水的愛。
潛水是非常科學也非常玄學的運動,科學讓我們有能力下水,玄學讓我們懂得敬畏大海。「三天過課」這件事,只是學習自潛道路上的一顆不起眼的小石頭,就算知道過課不容易,我還是強力推薦朋友們去上AIDA2,透過正確安全的潛水觀念,能讓我們看到海洋與世界更多更美麗的面貌。
最後附上證照做結尾囉~